在不放开规模的基础上,只搞个股的市场化询价,绝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而是片面的理解市场化。
也就是说,面对追求的理想目标,胡耀邦也是很现实的。第一个方面,是对人的思想的解放。
进入 胡德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富 。家宴结束以后,菜单有我父亲的签字,也有中曾根康弘的签名。提到胡耀邦,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他对中日关系发展倾注的热情和努力, 他对中日关系的未来究竟怎样预测呢?胡德平:我记得这件事情。我父亲宴请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时候,我没有参加,我二弟参加了,我妹妹参加了,我的女儿参加了。日前,胡耀邦的长子胡德平推出新著《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由于中国的人口庞大,即使中国的人均用电量仅上升到英国的水平,相当于美国的一半,中国对电力的需求也将大于美国现在的用电量。资本形成总额在2009年达到2.4万亿美元,高于美国的2万亿美元,仅低于整个欧盟0.5万亿美元。四前不久双汇瘦肉精事件,媒体报道和双汇的总结,都说散户养猪不可靠,双汇因此下决心自办大型养猪场。
小农逐利的冲动和中国规模庞大的农户,及因此而有的极为庞大的果蔬生产能力,所面对的却是相对狭小的市场及几乎没有通过储藏来缓解供求紧张关系的现实,一旦市场供过于求,必菜贱 伤农,而一旦供不应求,又导致菜贵伤民。某种意义上,这种市场波动是无法克服 的。今年开春以来,菜价持续下跌,甚至已跌破生产成本,山东农民因此自杀,菜贱伤农引起各 方面的高度关注。全国90%以上果蔬都是通过集贸市场交易,就是说,蔬菜产销都是在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完成 的,农超对接也就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而外出务工农民年 龄大了,外出务工不太方便了,他们见过世面,也有点存钱,他们回到农村,也大多不愿种植利益小的粮食,而愿意作为投资来种植果蔬。更具体的建议是,农业部与商务部应该联合推广农超对接,即让果蔬供求市场上,一端连接农 户,一端连接超市,果蔬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降低农民销售果蔬的难度,方便市民购买质优价廉果蔬。
扩大经营规模,更多资本下乡,从而可能使农业经营者具备更多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但是,经营规模 越大,资本下乡越多,生产果蔬的能力就越强,这些集结起来的果蔬生产者就越是可以占据农产品市场的利润高端,也就意味着越少农民可以从农业中分享利益,且越难从农业高端产品中分 享利益。理解果蔬价格的波动,根本上还是要回到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扩大经营规模的办法,左派与右派有不同的建议,左边的同志们认为应该将农民组织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组织合作社,右边的同志们认为,应该支持成立公司加农户的产销集团,鼓 励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当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时,他们年老的父母仍 然在家务农,年幼子女也留在农村。
也就是说,进 城大部分农民并未真正在城市安居,而是要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小农经营,风险小收入也少的是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果蔬生产,具有与粮食生产相当不同的特点,具体有三,一是果蔬种植面积较小,二是果蔬相对粮食,不是必需品,三是果蔬较难储藏,三点加起来,导致果蔬市场 供求关系经常失衡,价格波动大。若农户经营规模比较大,他们就有能力收集信息、寻找市场,从而减少种植果蔬的盲目性与增加对市场的适应 能力。
若如此, 则政策对农民造成的伤害要远大于市场的伤害。且,因为资本进入,经营规模扩大, 使之前尚可能通过种植果蔬致富(或获取收入来源)的小农不得不退出果蔬生产,无法再从果蔬生产中获益。
果蔬都是高度市场化的接近完全竞争的商品,没有谁可以通过垄断流通环节来人为地让菜贱或菜贵。换句话说,中国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若要追求高收益,就必须承担高风险。
若经营规模的扩大和资本更多下乡,是由国家政策扶持促成,这就是比菜贱伤农对农民更加不利的结果,因为菜贱伤农的另外一面还是与高风险相伴的高收益。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面,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主要应是收集相关信息,提供市场 预警,加强安全监管,减少市场波动的幅度,而不是直接介入到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中去。就全国来讲,粮食作物的种植要占到全国耕地的70%左右,而果蔬种植面积一般只占到耕地面积的10%,种植面积高于这个一般数,就很可能供 过于求,低于这个一般数,则会供不应求。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基本办法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种菜不种粮。在中国农户规模庞大且需要依靠农业收入情况下,只要蔬菜种植具有比较高的收益,就一定会有农户愿意承担更大风险来种蔬菜。五总结起来,目前出现的菜贱伤农的问题,不是流通环节的问题,也非生产环节的问题,而是在中国特殊城乡二元结构下面的正常市场波动的一个部分。
同样,当前菜贱伤农,我们若应对不当,可能结果就是,不仅有市场原因的菜贱伤农,而且因为政策原因,一般农户被挤出果蔬种植,而不再有从果蔬种植中获取利益的空间。在中国有2亿多农户,每户都有生产经济作物能力且每户都有极强响应市场能力的情况下,高度 市场化同时也是具有很高风险的果蔬种植就容易陷入前述恶性循环之中。
前几年,猪肉价高,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万头养猪场,以致房地产商都 开始养猪。若将进城农民中未能真正在城市安居的人口仍然计算为农村人口(即我们所说依托农村生活人口),则农民数量就 还是约有9亿。
最近30年,中国粮食供求关系保持了相对平衡,粮价也保持了相当稳定。在果蔬这个高度市场化的商品生产与供给领域,在 市场风险和市场收益之间,是存在一个平衡的(虽然有点脆弱)。
种植粮食,投资少,风险小,收入稳定 ,同时收入也少。规模养猪的好处很多,择要有二,一是便于监管,二是便于与市场对接。尤其是种蔬菜,一年几熟,遇到好的市场机会,种菜可以在短期致富。三中国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九亿农民还要依托农业收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
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的不恰当行为和新闻媒体不恰当报道,扩大而不是减少了这种波动。与以上代际分工基础上的半工半农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相一致,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承包制为基础的,所有农村户籍人口都有承包耕地的权利,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 经济,使每个农户有了获得农业收入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农户规模庞大且需要依靠农业收入情况下,只要蔬菜种植具有比较高的收益,就一定会有农户愿意承担更大风险来种蔬菜。左右两边都认为,目前小农经营无法适应市场经济。
果蔬都是高度市场化的接近完全竞争的商品,没有谁可以通过垄断流通环节来人为地让菜贱或菜贵。换句话说,农民种菜,是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选择的结果。
最近30年,中国粮食供求关系保持了相对平衡,粮价也保持了相当稳定。若将进城农民中未能真正在城市安居的人口仍然计算为农村人口(即我们所说依托农村生活人口),则农民数量就 还是约有9亿。从流通环节 找原因,无法理解为什么只是有时候才菜贱伤农。现在,因为政府扶持 ,资本下乡,规模经营,之前尚可从果蔬种植中获取收益的农民就彻底被排斥到果蔬生产之外去了。
农民是独立经营主体,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种植粮食,投资少,风险小,收入稳定 ,同时收入也少。
四前不久双汇瘦肉精事件,媒体报道和双汇的总结,都说散户养猪不可靠,双汇因此下决心自办大型养猪场。全国90%以上果蔬都是通过集贸市场交易,就是说,蔬菜产销都是在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完成 的,农超对接也就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若如此, 则政策对农民造成的伤害要远大于市场的伤害。今年开春以来,菜价持续下跌,甚至已跌破生产成本,山东农民因此自杀,菜贱伤农引起各 方面的高度关注。